作者:林麗英
人是社會性的動物,所以溝通是非常重要的。在所有的溝通行為當中,語言溝通是一個最重要的方法。有學者提到:人之所以不能像其他動物一樣,快速地由幼兒時期進入成年,最主要是幼兒必須學習複雜的語言,發展口語溝通的能力。
所以語言發展在幼兒的成長階段是非常重要的發展。許多父母總是試著叫孩子開口,要孩子跟著發音來學習說話,雖然有些孩子可以在這樣的策略當中學習語言,但是多數的孩子無法只從不斷複誦方式中學會有效口語溝通技巧。現在讓我們來瞭解孩子的語言發展的歷程,瞭解每個孩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應具備的語言溝通能力,及如何促進幼兒語言發展,這對父母、老師而言,是非常重要的。

語言的發展歷程分成三個階段:口語前期、建立基本口語能力的時期及建立語言 精熟度的時期。每個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特徵及不同促進策略。

第一階段:口語前期
口語前期的發展係指零到一歲半的幼兒。雖然有些幼兒可以在十個月大左右發展出簡單口語,但在多數要發展出有意義的口語,多在一歲半以後。所以,在孩子尚未發展出有意義口語之前,均稱為口語前期。
在此階段的孩子雖然不會說話,但是可以瞭解指令、聽懂語彙及許多非口語的溝通行為。這個階段的孩子,會藉由認知、社會性互動,以及和父母的遊戲中,來建立很多的概念。這些認知及概念的理解,將成為語言內容中非常重要的部份。所以,語言和認知是不可分的,而語言又是社會互動中重要的工具,所以孩子各項能力的發展是環環相
扣;身為父母或照顧者,應注重孩子的整體性發展。口語前期幼兒的語言發展可分為表達、理解及互動行為三部份來談:
一、表達能力──
孩子從出生時的哭聲開始,到三至四個月大時,可以發出一些無意義的聲音,雖然這些聲音可能只是從喉嚨發出的,但這時孩子已開始嘗試振動他的聲帶,運用他的喉頭肌肉,來發出一些簡單的聲音;到了七、八個月大時,孩子就開始有了一連串牙牙學語的聲音出現,由於大人會去回應孩子的聲音,所以在大人和孩子聲音互動過程中,孩子開始模仿大人的語音或環境中的聲音。所以在「口語前期」的後期,孩子會使用許多的擬聲詞來表示意思。例如用「ㄅㄨ ㄅㄨ」,來表示「車車」、要吃東西的時候會說「ㄇㄢ ㄇㄢ」,像這些都是很好的擬聲詞。
二、理解能力──
新生嬰兒可能什麼都不瞭解,但是卻已具備了聽覺能力。許多研究中也發現,嬰兒對熟悉的聲音會有反應,如正在吸吮的嬰兒,聽到媽媽的聲音,會停止吸吮,並試著去注意聽這個聲音,所以嬰幼兒的聽覺是相當敏銳;到了七、八個月,嬰兒的聽覺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,會反應聲源、判斷聲音的方向,並嘗試把頭轉向聲源。接下來,孩子對環境中的聲音就會更加注意,而慢慢理解環境中聲音的意思。如當聽到門鈴在響,會轉頭看門;聽到電話聲響起,會把話筒拿起來,這都表示孩子已瞭解環境中經常出現的聲音,當然,也包括:媽媽的聲音或照顧者熟悉的聲音;到了「口語前期」最後的階段,孩子已能聽懂很多的指令,如說「不可以」,他會停下來;說「過來」,他會走過來…。一但孩子聽懂簡單的指令,就會對環境中的物品產生興趣,可能會指著車子、燈、門等物品,要求大人說給他聽。在和大人的互動中,幼兒學會聽懂許多語彙和指令,而這些理解能力都將成為孩子下一個階段中「口語能力建立」的重要基礎。

三、互動行為──
雖然口語前期幼兒沒有口語能力,但是他們多可以與照顧者建立良好互動關係。剛出生的嬰兒無法與人互動,所以生活上的需要完全依賴大人的滿足和給予;到了三、四個月大,當大人逗弄時,孩子就會有一些回應;七、八個月時,孩子會藉主動發出聲音來吸引大人的注意,要大人陪他玩。會伸手並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表示要抱抱、把奶瓶遞給你表示要喝牛奶,甚至拉著你到他想要東西的地方,要你拿東西給他….。這些溝通互動的行為,是孩子未來發展口語、建構社會行為的重要里程碑。因此,在口語前期,建立孩子溝通行為是很重要的。
發展較快的孩子,約在十個多月大時,就會出現有意義的語彙,而大部份的孩子,通常要到一歲多,有意義的語彙才會出現。在過去的文獻中,指出孩子第一個有意義的語彙,通常是「爸爸」、「媽媽」,但是現在的孩子,第一個有意義的語彙不一定是「爸爸」、「媽媽」,也許和現在父母較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有關。但是,孩子所使用的第一個字彙,常是和自己最需要、最常使用到的有關,如由祖輩照顧的孩子,第一個語彙可能是「婆婆」、「阿嬤」、「爺爺」;其他像「走」、「要」、「不要」,都有可能成為孩子的第一個語彙。在孩子出現語彙後,語彙量會隨著發展慢慢的增加,也就進 入了語言發展的第二個階段。

第二階段:口語期-口語基本能力的建立
   一般而言,多數幼兒在一歲半至四足歲是建立口語能力的黃金時期,寶寶從牙牙學語到發展出日常對話能力,約需三年左右時間,也就是說一歲半至四足歲是建立口語基本能力的「口語期」。口語期的發展可以分成三個小階段:

一、語彙期──
一般而言,幼兒會在一歲到兩歲之間發展出有意義的單字(語彙), 也許是「爸爸」、「媽媽」,也許是「要、不要」或是「走」或「吃」,端看幼兒表達的需要。在語彙期的孩子多用手勢動作夾雜有限的語彙來做溝通。在這個階段幼兒的語言發展重點為:
1.語彙量的增加:
幼兒從一開始只會叫「爸爸、媽媽」會「要、不要」會漸漸發展出許多語彙;多數剛滿一歲的寶寶也許一個語彙都不會,也可能只會說一、兩個語彙;但是到了兩歲多,寶寶多可以說出大約五十個語彙左右,這就是語彙量的增加。幼兒必須有足夠語彙量,才能建構短句使用的發展,為下一階段的基礎。

2.理解能力的進步:
孩子的理解能力明顯地從只聽懂環境的聲音,進步到聽懂語彙,然後再到聽得懂一些簡單的句子;語彙期的幼兒大多可以發展出物品的功能性概念,例如:喝水用什麼?孩子會回答「杯子」, 「畫畫」會瞭解要用「筆」,這就是物品功能性概念。

3.主動互動溝通行為的出現:
雖然,語彙期的孩子多用手勢動作加上少許語彙來表示意思,但是他們的互動行為表現較主動,而不像前一階段,只是回應父母的問話或逗弄,現在他可是會主動示好、表示需求、拒絕或情緒。例如要叫你帶他出去玩,可能會拉著你,說「走.走」、或當你
走到門邊時,說「門」來表示要開門,雖還不會用完整的句子說,但已明明白白表示他要你幫他做什麼了。

二、簡單句時期──
當孩子有了足夠的語彙之後,就會把這些語彙組合成電報句,像是「爸爸車」、「ㄋㄟ ㄋㄟ泡」、「媽媽抱」;當孩子會說電報句之後,慢慢地會把使用的句子加長,大約到了兩歲多以後,就進入簡單句時期。此時孩子會開始使用完整的句子,例如:「爸爸開車車」、「媽媽泡ㄋㄟ ㄋㄟ」;此時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也會有明顯的進步,他們能聽懂兩個指令,如:「去拿﹍和﹍ 給我」、「要﹍不要﹍」、瞭解一些常用的形容詞,如:燙燙的、髒髒..;此外,溝通行為和溝通功能也明顯增加,除了會表示需求外,也會表示拒絕,會打招呼,也開始喜歡發問。

三、複雜句時期──
約三歲多的孩子會進入複雜句的時期。孩子在這個時期已經能聽懂較複雜句子和指令,而且理解能力也能隨著年齡及生活經驗的增加而更豐富。在口語表達的部份,孩子開始使用「我要這個,不要那個」、「我要這個和那個」複合句型,代名詞、形容詞、連接詞的使用也一一出現。這階段的寶寶就像是個嘰嘰喳喳的小可愛,說個不停也問個不停。
孩子到了四足歲左右,一般的對話能力多已完成,孩子可以敘述生活上的事物、會問問
題、回答問題、表示喜怒哀樂、會告狀愛現,但是,語言的精熟度並不夠,所以說起故
事、描述複雜事物會情節跳脫,讓人覺得不知所云。

第三階段:語言精熟度
   四歲以後的孩子其語言精熟度的建立是很重要的。我們每個人在習得基本口語能力後,就會學習把句型說得複雜些、語彙也用得較難、會學習成語、俚語,會建立幽默感,學習把話說得婉轉好聽,學習在不同場合說不同的話,對不同的人說法也會不同,這就是語言精熟度的重要。所以,即使到了成人,我們也都還在建立語言精熟度。語言精熟度包括:
一、說話清晰度──由於語言越臻成熟,孩子的口語清晰度會明顯增加,多數滿四足歲的幼兒,除了捲舌音不夠標準外,大多數的語音都可以清晰。

二、說話的流利度──即說話的流暢性,不會結結巴巴,不會常常中斷。

三、內容的完整性──隨著語言的發展成熟,孩子說話的內容不致情節跳脫、不知所云,不會從白雪公主,說到小紅帽,最後講三隻小豬,讓人不知道孩子在說哪一個故事。

四、語言的複雜度──較小的孩子說話都是平鋪直述的。如會說「哥哥好壞,不給我玩」,當語言的複雜度增加後,我們會用「哥哥小器」、「哥哥吝嗇」、「哥哥是鐵公雞」、「哥哥摳巴」等來形容相同一件事。這些複雜語詞或成語使用,都屬於複雜度的增加。雖然 語言精熟度是在孩子四歲後開始發展,但這也是我們可以持續
建立的能力,例如:演說訓練、辯論、口才訓練等等,也可以說是語言精熟度的學習的一種方式。

§許多的研究發現,孩子學習走路大約在二歲完成,但是要發展較成熟的語言能 力,至少要花七年的時間,由此可知語言發展的重要及語言學習的複雜程度。

近年來由於社會變遷,雙薪家庭的增加,孩子多由褓姆或爺爺奶奶照顧。再加上生活步調的加快以及大人的忙碌,使孩子在玩電動玩具、看電視上花很多時間;所以,孩子和大人的互動減少了,說話機會變少了;或許各種資訊的發達,使孩子的認知能力進步,但孩子的溝通能力卻並不明顯進步,這是非常可惜的。父母或照顧者,應該利用生活上的事件,來增加孩子的語言能力及說話、溝通的經驗。在溝通當中,孩子必須學習延緩等待、傾聽,並且學習聽懂話中的意思,然後用正確的語言符號回應別人的問話。溝通過程中,說話者可以成為聽話者,聽話者也可以成為說話者,是一種不斷的循環,必須有延緩等待和輪流,要能解讀說話者的意思,更要瞭解溝通時的非語言線索及情境,這些能力,絕對無法靠圖片、聽錄音帶,或要求孩子跟著大人唸,而可以學會。幼兒的語言學習及溝通能力建立,必需在各種情境當中來學習發展的。

因此,身為孩子的父母或老師,您是否可以關掉電視,停下手邊的工作,利用幾分鐘和孩子互動。藉著和孩子說說話,增加孩子輪流、延緩等待,以及口語的能力。在您接送孩子上、下學的路上,是否能走慢一點,帶孩子看看周遭路上的事事物物…..,這些生活上的點點滴滴,將成為孩子語言中重要的內容,增加孩子說話的豐富性。我們更期望老師的教學中,不止是搬出許許多多的教具,讓孩子在一旁安靜地操作,也絕不是只有聽聽故事、唱唱兒歌或是認一張張的圖卡而已;而是利用情境和機會,增加孩子在情境中與人互動的機會來學習與建立語言能力。所以父母與老師們,不妨放慢您腳步,不要只是不斷把知識灌輸給孩子,而是停下來和孩子說說話,聽聽孩子的意見和想法,那麼將是一場有溝又有通的語言遊戲。

(作者為資深語言治療師 現任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早療總督導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ra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